《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今日推文目录: 1、重磅!101家高校(单位)撤销193个学位点,156家高校(单位)新增231个学位点 2、《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3、《外国语》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4、吴诗玉、黄绍强ll何为“有效”教学?——根植于本土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特点的思考 5、50句吵架必备英语口语,让你镇住全场! 6、美国大片《极度恐慌》(双语) 7、英文动画片《西游记》ll37-39集 8、打卡•日常语法视频版llUsed To(49)
本文为第(2)篇,其余推文关注后可看,欢迎关注! |
往期回顾
语言研究
侧显化视角下英语名词源于动性词根的成因分析l王文斌;刘庚
制图理论、中心语移位和乾坤挪移句l蔡维天
汉、泰语方式存现结构对比分析l孙天琦;[泰]Witchuda MAKPRADIT
基于语料库的历时语言研究述评l许家金
政府间国际组织官方语言的选择机制研究l张慧玉;谢子晗
外语教育(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概念迁移研究新路径:认知对比分析l裘晨晖;文秋芳
外语产出中的语音协同及影响因素l林洁绚;陈小聪;蔡任栋;严恒斌
论“ESP 知识”读取机制的认知生成——对新闻学专业量、质混合的研究l任玥;刘芹
基于体认语言观的外语教学探索l林正军;张宇
翻译研究
翻译英语变体的语料库文体统计学分析l胡显耀;肖忠华;Andrew HARDIE
基于语料库的《金瓶梅》英文全译本语域变异多维分析l赵朝永
朱学英语译介二百年l田莎;朱健平
书刊评介
《Explain Me This:构式的创新性、竞争性及部分能产性》评介l金胜昔
《语言学能:理论、测试、研究和实践新进展》述评l赵海永
摘要部分
侧显化视角下英语名词源于动性词根的成因分析
王文斌;刘庚
摘要:探索语言的特质需从其基因寻觅究竟,因语言基因造就语言的特质和差别。原始印欧语是英语的祖先语言,其基因流淌于英语的血液中。本文聚焦于英语名词,考察其原始印欧语词源,首先对调查样本《通用英语词表》中的英语名词进行词源统计,发现大多数英语名词源自原始印欧语动性词根,然后借助认知语法所讨论的侧显化认知机制,检视英语名词与对应的原始印欧语动性词根之间的语义关系及其认知基础,进而挖掘英语“名源于动”所体现的英语民族的概念化和思维方式,旨在从英语名词的词源这一角度论证英语的时间性特质。本文主要发现有二:1)侧显化认知机制是英语名词与其对应的原始印欧语动性词根之间语义关系的认知基础;2)英语把动性词根作为语言构词的根基反映了英语民族对世界的经验和观察倚重于行为动作,注重行为动作便是注重时间性。本文从英语名词的词源这一角度进一步佐证了英语的时间性特质。
制图理论、中心语移位和乾坤挪移句
蔡维天
摘要:学界有大量对乾坤挪移句论元结构的分析,对其语义和语用的梳理也相当深入。本文以乾句的模态诠释为切入点,指出其容量义来自一个与“够”相应的隐性模态词 ENO,并因此引发动词移位,造成表面词序的变动。文章论证此类中心语移位实属音韵部门的运作,与学界近年来对相关议题的讨论接轨。此外,文中也指出坤句虽欠缺容量义,却与乾句一样藏有其他种类的义务模态词,能迫使主要动词上移。这样的分析不但能揭示乾坤句中论元安排的微妙之处,也能解决其动词配置上的理论难题。
汉、泰语方式存现结构对比分析
孙天琦;[泰]WitchudaMAKPRADIT
摘要:本文对比分析汉、泰两种语言的“方式存现结构”。结果显示,两种存现结构在论元实现模式、动词选择限制及构式扩展路径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差异。两者最重要的差异体现为存现动词的隐现规律不同:泰语选择显性的存现轻动词,表现出较强分析性的句法组织方式;而汉语倾向于选择隐性的存现轻动词,表现出弱分析性的句法组织模式。这种分析性强度的差异是汉泰存现结构诸多句法差异背后的根本原因。
基于语料库的历时语言研究述评
许家金
摘要:本文旨在梳理近年兴起于各语言学分支领域的历时研究动向。语料库理念和方法是这一研究趋势的重要推动力。得益于众多千年和百年历时语料库,以及多元统计和可视化方法,词汇、短语、句法、话语、语用、认知等诸多语言维度的长期演变和短期渐变成果叠出。语料库语言学的概率方法,以及语言特征和语境因素共现/共变的理论思维,使得历时语言变化研究在描写和阐释方面均有建树。
政府间国际组织官方语言的选择机制研究
张慧玉;谢子晗
摘要:本文结合 Spolsky(2004,2009)提出的影响语言政策制定的普遍因素,以语言价值和组织导向为基本维度,构建国际组织官方语言选择机制的分析框架,并就 75 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选择进行多角度分析。从整体上看,重视语言实用价值的外向型组织最多,而英语是占主导地位的官方语言;从横向对比看,不同功能类别的组织在语言选择驱动机制上差异显著;从纵向趋势看,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语言选择深受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其选择的多样性和均衡性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凸显出语言与国际环境的协同演进。文章进而从语言生态的角度深入阐释政府间国际组织官方语言的选择机制,并针对不同类别组织的语言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概念迁移研究新路径:认知对比分析
裘晨晖;文秋芳
摘要:如何判断概念迁移是否真正发生是一大疑难。本研究基于认知对比分析,探索概念迁移研究新路径。研究以物体域为例,选取 30 对存在概念差异的英汉翻译对等词,以 210 名中国成人英语学习者为受试,设计图文范畴匹配任务,旨在探究受试是否发生概念迁移。结果显示,在物体域中,学习者发生正向迁移的几率远高于反向迁移。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发生正向迁移的几率会降低。同时,英汉概念差异类型也会影响迁移的发生。当英语概念包含汉语概念时,相对于汉语概念包含英语概念的情形,迁移更容易发生。研究结果证实了认知对比分析在概念迁移研究中的适用性,并对概念迁移是否发生提出了相应的判断标准。
外语产出中的语音协同及影响因素
林洁绚;陈小聪;蔡任栋;严恒斌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外语产出中语音协同的模式及影响因素,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接触英语母语者发音之前及之后的元音产出,并将其与母语者发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学习者接触后的元音发音比接触前的更接近母语者发音的声学特征,即发生了语音协同;通过混合效应模型建模发现两个语言因素,即接触之前的声学距离及元音类型,均能显著预测语音协同的程度:声学距离越大,发生协同变化的程度越大,不同元音引发的协同程度不同;且两因素存在交互作用。非语言因素,如学习者对母语者声音的好感度不能预测协同程度。本结果对语音协同机制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对语音教学有所启示。
论“ESP 知识”读取机制的认知生成——对新闻学专业量、质混合的研究
任玥;刘芹
摘要:本文对新闻学专业学生 ESP 阅读课程的学习展开了历时 3 学期、量-质混合的研究,廓清了学习者 ESP 知识读取机制的认知生成过程。质性的研究,特别是对 100 篇学习笔记的历时编码表明,确立“段落句群”原型是从读取二语转向读取知识的阈值转折。段落原型不仅加固低阶的词汇和小句习得,锐化语义群, 还可拓展为高阶的篇章“语类-结构”原型,图示化判别语篇的信息主题、读取专业知识。编码同时表明,读取机制的生成并非一个孤立、自冾、闭合的过程,其发展与学习动机息息相关。两者互为前提、互相加固。表层的工具型动机触发读取机制的更新,完善后的读取机制又通过激活深层的融入型动机实现自加固。量化的数据证实,ESP 课程后学习者的读取技能在各维度上有显著进步。
基于体认语言观的外语教学探索
林正军;张宇
摘要:语言观是人们对语言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影响并指导外语教学实践。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体认语言观逐步形成并完善,揭示了语言的体验性和认知性,对外语教学实践富有启发意义。体认语言观视角下的外语教学遵循基于使用的教学原则,以构式为语言教学单位,注重语言使用的理据性,引导学习者在使用中学习语言知识、学会使用语言,鼓励学习者根据语域和说话人意向等因素选择和使用语言表达式。
翻译英语变体的语料库文体统计学分析
胡显耀;肖忠华;Andrew HARDIE
摘要:如果翻译的语言因与原创的语言具有某些显著差异而成为一种语言变体,那么这些差异应满足三个具有统计意义的条件:1)特征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2)特征差异在不同文体中具有一致性;3)这些特征可被聚集为一个因子。本文通过两个百万词的英语可比语料库:翻译英语语料库(COTE)和原创英语语料库(FLOB),采用 96 个词汇、短语、句法和语篇特征,通过多特征统计分析找到了一组翻译英语变体的语言特征,为“翻译共性”提供了新证据,并初步探讨了这些变体或共性特征的动因。
基于语料库的《金瓶梅》英文全译本语域变异多维分析
赵朝永
摘要:本研究运用多维分析法(MF/MD),对比考察《金瓶梅》埃杰顿译本与芮效卫译本语域特征的拟合度。研究表明,两译本分别归属“虚构性叙述”与“普通叙述说明”两种子语域,在交互性/信息性、叙述性/非叙述性、显性劝诱表述、信息具体/信息抽象以及即席信息组织精细度这 5 个语域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线性回归及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参与维度差异对比的 67 个语言因子中,存在显著差异的因子达 54 个之多。造成单一维度差异的因素各不相同,其聚类能够反映出译者的语言风格及翻译策略。语域变异是译者主体性及目标语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文本体现。
朱学英语译介二百年
田莎;朱健平
摘要:朱学作为中国最具影响的思想学说之一,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已走过二百多年的历程,然而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时期或地域,朱学西渐的整体路径仍是盲点。本文系统考察了 19 世纪初以来朱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历程,将其分为传教士翻译、以西释朱、以朱释朱和现代诠释四个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译介的目的和特征,最后总结了朱学译介的整体特征,并思考了它们对今后有效译介朱学的启示。
《Explain Me This:构式的创新性、竞争性及部分能产性》评介
金胜昔
摘要:在语言研究从形式转向功能的大背景下诞生的构式语法观,强调构式是“可被习得的形式和意义/功能的匹配”(Goldberg 2006:5)。这种构式语法观虽有不同流派,但在“语法构式、表层结构、构式网络、跨语言的变化性和概括性”等方面的主张基本一致(Hoffmann 2013:3)。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构式语法已成为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进路, 其中 Adele E. Goldberg 的研究最具影响力。2019 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推出了 Goldberg 最新力著《Explain Me This:构式的创新性、竞争性及部分能产性》。本文先简要介绍各章内容,然后予以评述。
《语言学能:理论、测试、研究和实践新进展》述评
赵海永
摘要:语言学能(下称“学能”)是一种复杂的能力,它将个体的认知能力与感知能力融合在一起,使学习者能较快或较好地学习语言(Carroll 1981),具有先天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等特点(Carroll 1993)。有关语言学能的研究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于美国,后来经历了三四十年的研究低潮,直到新千禧年重新展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最初的语言学能多用来预测外语学习成效,但随着应用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们认为应重新考量传统语言学能构念(Wen 2016),关注二语习得和学习加工过程中语言学能的解释作用(Ellis 2004;Robinson 2012;Skehan 2012)。因此,要想完善语言学能理论和测试,更好地运用学能研究成果,需要对学能本质有深入了解,积极汲取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以及语言研究中的最新成果。Wen 等学者于 2019 年推出《语言学能:理论、测试、研究和实践新进展》一书,回顾了语言学能研究历史,总结了语言学能理论和测试研究现状,指明了语言学能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能理论、测试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借鉴。本文首先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然后对其优点和缺点进行简评。
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官网。
相关资料
囊括外国语言文字类C源和C扩16种刊物的2019年总目录汇总
干货llLinguistics SSCI Journal List
CSSCI 来源期刊(2019-2020)目录:语言学、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